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 >> 规划计划 >> 正文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发布日期:2022-09-27 10:21:40 作者:  编辑:董永昌    点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国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黄金期。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菏泽市委关于制定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山东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结合创建区域特色鲜明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方案,确定未来五年学校改革创新的思路和目标,明确总体工作部署和重点任务。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体师生员工在学院党委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办学基础设施和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依法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十四五”时期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调整轮岗县级干部12人,提拔副科级干部35名。增设4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纳新党员346名,完成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换届,配齐配强各支部支委,推进党建品牌创建、党员积分量化管理等制度,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党政干部“一岗双责”。定期召开全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提升”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活动,广大教职工思想境界明显提升,精神状态明显变化,工作作风明显改善。选派扶贫工作人员108名,对接帮扶单县张集、郭村、黄岗等5个乡镇32个行政村,1名同志被评为菏泽市“最美第一书记”。

    2.教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停招物业管理、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社区康复、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新上口腔医学、针灸推拿等7个专业。早期教育、护理等7个专业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开展老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母婴护理、幼儿照护“1+X”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改选学术委员会,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定教研室主任考核管理办法,深化教研室主任考核力度,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人才培养示范带头作用。成立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科级工作者协会。申报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60项。打造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13门。主编参编教材109部,发表论文548篇。获省教学竞赛三等奖以上20项、省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以上4项、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10余项。

    3.学生管理扎实有效。制定辅导员(班主任)考核管理办法,狠抓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全面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体系,落实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建立学院、系部、班级“三级”学生工作队伍、奖助勤免贷补“六位一体”的帮困助学体系和五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创建学生社团39个,以社团组织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载体活动,获全省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团体第三名、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中获健美操比赛特等奖。建立红色文化长廊、党史文化长廊,塑立南丁格尔像,文化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在省级以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多次获奖,1名辅导员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辅导员,1名学生入围“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1名学生被评为山东省“奋进新时代资助人物励志之星”

    4.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党委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撤销基础教学部,增设早期教育系、医药技术系、助产系,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中专部,更名继续教育部、信息中心,搭建了院系(部)二级管理基本框架。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落实市委巡察整改要求,制定完善党建、教学、学生、财务、人事、后勤等内部管理制度80余项。规范大学生实践站人员管理。制定职称评聘办法,完成各级各类职称评聘工作。优化绩效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和贡献大小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召开第一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

    5.师资队伍更加完善。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推行师德负面清单和一票否决制。招聘教师11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30名,教职工总数485人,副教授以上职称109人,占22.47%,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150人,占30.92%,“双师”素质教师189人,占55.76%,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262人。选派12人赴国境外进修学习。培养市级以上优秀教师3名、教学名师5人,市级以上拔尖人才3人。

    6.服务社会能力逐渐提高。深化招生管理改革,招生涵盖专本贯通、普通专科、五年制专科、三年制中专4个层次,在菏泽牡丹区职教园区设立教学点,生源覆盖全国 20个省市,在校生总数8989人,在校生规模趋于稳定,生源结构明显改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创新就业工作机制,构建“就业办公室、系部就业专员、辅导员”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推介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以上,学生、家长、社会满意度良好。组织创新创业培训6500余人次,开展家政、医护、社区服务等技能培训4618人次,培训合格率98.22%,组织职业资格技能鉴定402人次,831人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通过率100%。

    7.办学条件持续提升。迁址菏泽城区办学获市政府批准,并签订新校区搬迁协议,2022年底交付使用,校园占地将达到800余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一校两区”办学格局。投入2000余万元,建立口腔医学、针灸推拿、早期教育3个高标准实训室和牡丹校区实训室,增添了护理、助产、空乘等实验实训设备。投引资40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塑胶体育场、篮球场和排球场,引进3家餐饮公司、1家超市,746间学生宿舍全部安装空调,136间教室全部安装风扇,建成校医务室、社团活动中心、教职工活动室等,方便了师生工作生活学习。调整校园整体结构布局,大力实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硬化路面40000余平方米,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投资1200余万元,完成智慧校园一期工程建设,实现校园生活学习“一卡通”,教学、学管、招生、财务四大系统数据实现互联互通,顺利通过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验收。

    8.后勤保障更加有力。制定《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后勤管理更加规范。深化学生餐饮工作,推进“明厨亮灶”工程,建强餐饮专职管理员、学生监督员两支队伍,落实大宗食材统一采购、配送制度,确保师生饮食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收管用”三个环节管理,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认真抓好学费收缴工作。升级校园消防设施,投资500余万元,建设校园微型消防站1座、2000余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站1座。加强校园封闭管理,狠抓行政、安保、后勤、学工“四支队伍”24小时值班值守,深化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校园。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署,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严阵以待、严防死守,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

    (二)优势与特色

    “十三五”期间,全体教职工直面职教改革新形势,学习贯彻职教新思想,深入落实职教发展新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塑造品牌,坚持特色发展,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痛点,以创新的方法解决制约发展难点,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

    1.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创新运用“互联网+党建”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初步形成“54321”党建工作新模式,即:坚持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五个方面横向全面覆盖;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个层面纵向逐步深入;力度、亮度、温度三个原则稳步推进;制度化、信息化两个抓手有效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一条主线把控方向。

    2.专业建设特色突出。对接菏泽生物医药、医养健康、社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深化专业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三·”专本贯通培养专业,康复治疗技术、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省级特色建设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全国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护理专业群为山东省品牌专业群,基本形成了现代护理、医药技术、健康养老、现代服务“四大专业群”。

    3.搭建职教融通“立交桥”。落实“稳规模、改结构、提质量”办学思路,创新工作举措,狠抓招生宣传、人才培养、高质量就业三个“关键”,基本搭建了专本贯通教育、普通专科教育、五年制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办学吸引力明显增强。

    4.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基本实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全覆盖。

    5.创设“三大”学生工作体系。配齐配强辅导员(班主任),建立学生自律委员会,完善学生管理系列制度,构建了学院、系部、班级“三级”学生工作队伍;落实精准资助政策,通过开通“入学绿色通道”、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解决了贫困学生后顾之忧,构建了奖助勤免贷补“六位一体”的帮困助学体系;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按标准配备心理专职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载体活动,探索建立了预防、筛查、治疗、转介、应对“五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三)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取得历史性跨越,但与新时代职教改革新要求相比,与全国第一方阵高职校相比,与师生员工的热切期盼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

    1.专业建设有待深化。适应社会需求专业打造力度小,特色不“特”,专业社会竞争力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实结合的广度深度不够,各专业发展不平衡。

    2.办学条件有差距。部分实验实训设施陈旧老化,生均宿舍面积、生均图书藏量等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县域办学吸引力小,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人难。

    3.师资队伍有待提高。专任教师尤其专业课教师缺乏,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部分教师授课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教科研创新能力不够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缺乏,教科研立项和获奖层次不高,缺少特色拳头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学术科研反哺于人才培养效果不显著,社会培训规模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5.薪酬分配制度不够完善。绩效工资结构和分配方式不够灵活多样,与岗位对接不够紧密,绩效考核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提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为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健康中国、现代服务业、乡村振兴及国内国际双循环、一带一路倡议2.0的加快落地,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供给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解决一大批面向医药卫生、现代服务业技术难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是山东省围绕“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总要求,启动实施高校高质量建设工程,教育部、山东省召开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会议,制定了《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及相关配套制度,强力推进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积极实施探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增加职业教育本科计划等一系列突破性举措,为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是菏泽市抢抓“突破菏泽、鲁西崛起”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231”特色产业、“四新经济”,亟需大量医药卫生、现代服务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出台《菏泽市人才新政30条》等政策举措,大力实施《菏泽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从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发展、经费投入等10个方面向职业教育倾斜,为我院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院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落实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政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专业设置、办学环境、师资队伍、招生就业等发展态势良好,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办学基础。广大教职工在办学治院、育人育才中形成的戮力同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以校为家、敬业奉献、担当作为的工作精神,成为学校实现新发展阶段奋斗目标的不竭动力之源。

    (二)挑战

    一是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受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增长潜力削弱,国际贸易投资增速放缓,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同时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学校毕业生就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领域面临严峻挑战。

    二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能转换,云计算、大数据、5G网络、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231”特色产业、“四新经济”蓬勃发展,产业发展的集群化、数字化、智能化、高技术化、服务化、知识化特征日益明显,绿色、安全、环保、质量意识愈加重要,对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升级和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挑战。

    三是生源多元化带来的挑战。随着高职扩招政策的落地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退伍军人、农民、下岗工人、在职员工纷纷加入高职学生大家庭,学校生源更加多元化。不同类型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学力基础、发展诉求,学生个体需求呈现多样性和复合性,对加强学情分析、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个性化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四是同类院校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省内高职院校乘着“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东风,不断巩固发展特色,不断打造发展新优势。国家“双高”政策实施落地,“双高”学校在政策、资金上获得更多支持,领先优势不断扩大。省内高水平学校改革新招频出,追赶势头强劲。部分本科高校借助国家政策调整向职业院校转型加快。

    三、目标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着力提质量、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党建引领、专业建设、文化育人新生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学校新发展格局,为健康中国、山东“八大发展战略”“九项改革攻坚任务”和“十强产业集群”建设、菏泽医养健康新高地、“231”特色产业体系、“四新经济”等提供一流的医护康养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高职学校。

    (二)发展目标

    1.2035年愿景

    2035年,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推动学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养健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全面建成满足大健康产业需求的国内知名高水平高职学校,积极创建高等职业大学。

    2.2025年目标

    “十四五”末,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校级标准,全面建设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服务能级、内部治理效能跃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医养健康卓越“工匠”培养高地,集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化、创新型为一体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办学实力跨入省内高职院校“第一方阵”。

    事业规模——全日制高职在校生稳定在10000人,教职工总数达到700人以上;主校区迁址菏泽城区办学,实现“一校两区”发展格局;各项办学指标均高于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打造“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强化学生“四个能力”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建设——专业总数控制在30个左右,突显康养类专业品牌、护理类专业优势、社会服务类专业特色;打造各级高水平专业(群),建立各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在线开放课程;探索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全面建设校级标准。

    师资队伍——建立高水平双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专兼职教师达到560人以上,“双师型”教师达专业专任教师总数80%以上。提升教师职称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青年技能名师,打造教师创新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学能力大赛实现新突破。

    科技创新——打造方向明晰的科研团队、科研平台,承担国家省级教科研课题,科技服务到款额、教科研成果奖实现新突破;构建区域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

    交流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立校企深度融合专业、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引入企业资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累计投入2亿元

    治理体系——健全现代大学规章制度,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治理体系更加规范;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改革学校分配制度、教师管理及技术岗位评聘制度;院系二级管理全面落实,考核评价机制更加完善,管理目标更加精准,责权利更加明确,办学活力、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

    数字校园——建成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在线教学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管理平台等“五大”信息平台,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科研服务、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深度融合。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2025年目标值

    事业规模

    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

    10000

    成人继续教育在校生(人)

    2000

    年社会培训(人次)

    20000

    教职工总数(人)

    >700

    总占地面积(万平方米)

    50

    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35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10000

    图书(万册)

    60

    人才培养

    全国“三全育人”典型学校(个)

    入选

    教育部德育特色案例(个)

    1

    教育部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个)

    1

    省级思想政治示范课堂(个)

    3

    教育部课程思政教育案例(个)

    1

    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个)

    2

    省级班主任工作室(个)

    2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项)

    3

    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项)

    15

    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或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项)

    2

    “1+X”试点证书(个)

    10

    当年毕业生就业率(%)

    96

    专业相关度(%)

    70

    专业建设

    专业总数(个)

    30

    专本贯通培养试点专业(个)

    4

    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个)

    4

    校级高水平专业群(个)

    10

    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个)

    1

    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个)

    3

    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个)

    10

    国家级在线开发课程(门)

    2

    省级在线开发课程(门)

    20

    校级在线开发课程(门)

    全部课程

    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个)

    1

    省级专业标准(个)

    3

    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部)

    10

    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个)

    2

    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个)

    1

    省级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个)

    6

    行业企业投入(万元)

    1000

    师资队伍

    专兼职教师总数(人)

    560

    引进高层次人才(人)

    100

    高级职称教师总数(人)

    200

    研究生学位教师总数(人)

    300

    思政课教师总数(人)

    30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人)

    2

    省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个)

    1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项)

    2

    省级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项)

    10

    省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支)

    1

    省级教学名师(人)

    3

    省级青年技能名师(人)

    5

    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个)

    1

    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个)

    3

    专任专业教师双师比例(%)

    80

    技能大师工作室(个)

    5

    每年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人)

    10

    省级及以上优秀辅导员(人)

    2

    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个)

    2

    柔性引进全国劳模、技能大师、万人计划专家(人)

    6

    科技创新

    教科研服务经费(万元)

    1000

    技术服务与技术转移转化到账(万元)

    50

    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项)

    5

    省级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项)

    20

    横向课题(项)

    10

    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获奖(项)

    5

    科研团队(个)

    5

    科研平台(个)

    2

    核心期刊论文(篇)

    100

    社会服务

    年社会培训收入(万元)

    1000

    省级及以上职业院校高水平培训实训基地(个)

    2

    省级及以上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门)

    10

    省级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个)

    1

    交流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个)

    3

    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个)

    3

    省级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个)

    1

    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个)

    1

    依托合作企业建立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个)

    1

    校企深度融合专业(个)

    10

    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个)

    1

    省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个)

    1

    (三)总体思路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聚焦定位、服务、模式、开放、质量五个关键词,强化目标与计划相结合、战略与定位相结合,逐步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高标准实施十项发展计划,争当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表率。

    1.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从现在至2025年,综合实力进入省内高职院校第一方阵;第二步,至建校70周年之际,打造区域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第三步,至2035年,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各项办学指标达到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要求,积极申报高等职业大学。

    2.办学定位——立足菏泽,面向山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构建服务“一老一小、医养健康”的专业建设“三维”格局和“一校两区”办学布局,打造集现代化、示范化、国际化、创新型为一体、特色鲜明、活力充足、师生幸福、社会认同的医养健康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知名的高水平高职学校。

    3.发展计划——实施党的建设引领计划、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计划、校企合作水平提升计划、服务发展水平提升计划、学校治理水平提升计划、信息化水平提升计划、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和实施学校建设提升计划

    四、重点任务

    (一)实施党的建设引领计划

    1.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思想从严、监督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强化政治建设的统领,进一步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认真贯彻《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站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严格落实好意识形态安全责任。持续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常态化落实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班级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从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2.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聚焦基本组织,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党支部;聚焦基本活动,把党的号召要求落实到党支部;聚焦样板支部建设,把党建成效落实到党支部。以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目标建设组织体系,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以培育院级党建标杆系部、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目标,实现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对标争先”建设和“双创”活动,加强党支部品牌建设,提升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持续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以全面系统、及时跟进、深入思考、联系实际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党员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健全各级党组织书记的动力生成机制、长效运行机制、示范带动机制,突出政治能力、领导能力、专业能力建设,打造“双强型”(党建强+专业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带动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

    3.构建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思政课堂改革创新,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提质增效,组建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团队,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堂1-2个、辅导员名师工作室2-3个,打造省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5个。高标准配齐配强专职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专职组织员队伍,建立专职辅导员和党务工作者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实行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实施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系统开展辅导员(班主任)、专职思政课教师和党务工作者培训,努力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专栏1:“三全育人”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创建和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创建为抓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和实施体系,落实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使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造全国有影响的“三全育人”特色。

    (二)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计划

    4.强化学生“四个能力”培养。持续推进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四个素质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形成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价值观,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钻研技艺、不断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引导鼓励学生树立成为“中国工匠”的职业理想,将工匠精神体现到技术技能中,形成职业能力。

    5.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1+1”“1+2”“1.5+0.5+1”工学结合分段式培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紧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扩大高职和专接本规模。深化1+X证书试点建设,扎实推进书证融通、课证融通。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堂革命”,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搭建智慧学习平台,实现“三个课堂”实时连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建立师生互动、企业深度参与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教学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落实高职质量型扩招政策,健全招生培养与管理体系。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健全学生自主诊改机制。

    6.实现国家省级技能大赛新突破。健全赛教融合机制,系统化培育省级高水平和国家级技能大赛项目。实施“拔尖学生培养工程”,培育高素质学生,选配高质量教师团队,聘请高水平专家,形成技能大赛专门团队,完善奖励机制,实现护理、康复、老年、早期教育等省赛一等奖2-3项,力争国家技能大赛奖项2-3项。实施“省级大赛承办工程”,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经验,健全完善校内软硬件设施,力争承办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省级赛事1-2项。

    专栏2: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对标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标准,补强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资源供给链,对接应用型本科高校,扩大专本贯通分段培养项目数和在校生规模,高质量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全面贯彻合作院校的本科专业教学标准,持续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不断夯实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三)实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

    7.加强重点专业群建设积极推进“健康+”“家政+”建设工程。全日制高职专业总数保持在30个左右,将健康养老专业群、护理专业群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将现代家政专业群、早期教育专业群和医药技术专业群建成省级品牌专业群,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阶梯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多维融入”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健全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建一流实训条件,整合师资队伍,形成专业群内以龙头专业为引领,各专业相互带动、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医养健康特色更加鲜明、集群优势更加突出,学生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等明显提升,在健康养老、早期教育等领域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承担开发2-3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

    8.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按照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互联网+教育为指引,以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重点,普及院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加强共享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建成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1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和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2-3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等学校标准突出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教材,立项建设一批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和配套数字化资源,主编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5以上。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论证机制,建设 6-8个院级重点实训室加强与医药卫生等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新增20个以上高标准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9.打造在线开放课程建立适应“互联网+”专业集群的“大平台、多模块、广选修”的课程体系,对接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完善课程分类建设标准,形成学生选择性学习的平台。院级课程全面在线开放,建成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0门、国家级2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围绕护理、康养、现代服务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专业间课程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创新“平台+模块”思路,完善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德技相长、理实并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栏3:教材教法改革

    打造“金课”。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标准,立项建设一批融合国家教学标准、信息技术、行业标准的“金课”,在实践中培育一批教学创新能手、教法改革先锋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示范引领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建成国家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0门,建成国家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1个、教育部思想政治示范课堂1个,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2项。

    开发优质教材。按照“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突出职教类型特点、校企双元开发、融合信息技术”的原则,支持建设一批在专业领域领先、内容科学先进的优质教材,重点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

    (四)实施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计划

    10.培育高质量人才队伍。实施“头雁工程”,抢抓菏泽“人才兴菏”战略等实施机遇,坚持引进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原则,筑巢引凤,聚才引智,面向国内外知名行业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行业领军人物5名。实施“名师工程”,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实力为目标,以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学骨干为重点,建立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培育省级教学名师2-3名、青年技能名师3-5名。实施“聚优工程”,以省部级科研课题、横向项目、访问学者为载体,以各级各类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技术研发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培育院级教学创新团队3-5个,省级2-3个,积极向国家级冲刺。

    11.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积极探索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以上。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支持教师进行业企业进修学习,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20名以上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教练型”教师,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队伍。

    12.打通教师发展通道。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提升等教师成长体系。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汇聚校内外专家力量协同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培训包、资源库,对新任教师、骨干教师、技能大师、专业带头人实施分类精准培养。优化教师发展线上平台,持续健全教师自主诊改机制。落实教师创新创业政策,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化培训项目、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支持教师参与教学培训、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开展“最美教师”“党员示范岗”“服务标兵岗”等多种形式的评选表彰活动,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师职业尊严感。

    (五)实施校企合作水平提升计划

    13.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打造若干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依托菏泽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联合省内外知名企业,筹建现代医护康养中心、现代服务中心、“信息技术+公共卫生中心,搭建政行校企协同的一体化育人和创新平台。联合行业企业、教育机构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专业化、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对接社会服务业发展,强力推进与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在护理、助产、口腔医学技术、药学、针灸推拿、康复技术、早期教育等专业开展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打造校企合作精品。

    14.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牵头建设山东康养产教研联盟、山东现代家政职教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力争把山东现代家政职教集团、菏泽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建成省级示范职教集团。搭建对接产业人才培养平台,创新职教集团(联盟)建设发展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组建多元主体职教集团(联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牵头组建淮海经济协作区职教联盟,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双侧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人才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职教集团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广泛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

    15.加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建设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培养、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学院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互动共赢格局。与国内知名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开展针灸推拿、口腔医学技术、康复、养老专业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

    16.深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坚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教学方案与目标管理、技能培训与岗位需要“三位一体”,对接菏泽医养健康新高地、“231”特色产业体系和“四新经济”建设,重点把现代家政、智慧养老、口腔医学技术、药学、药品生产技术等专业打造成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企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鲁西南产教融合基地。

    专栏4:产教融合载体建设

    重点建设康复养老产教融合基地、护理实践创新基地和母婴服务实践基地等三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在康复养老产教融合基地和护理实践创新基地基础上,打造一座集成康复治疗、养老护理、母婴护理与服务、技术实训、企业服务、创新创业、职业体验于一体的鲁南大健康产教中心。

    17.实施混合所有制试点改革。探索和完善“公办高校、混合体制”办学体制和“党委领导、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校长负责、专家办学、教授治学”管理体制。稳步推进与国有资本合作,在护理、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口腔医学技术、早期教育等多个专业探索混合所有制试点,建成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2-3个,释放办学活力。

    (六)实施科技创新及服务发展水平提升计划

    18.搭建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大平台、完成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目标,扎实推进校内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家政高质量发展,建设家政产业研究院、创建家政学报,开展家政科学研究,促进家政学科建设,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牵头建设菏泽市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开展职教政策和学校发展策略研究。积极探索以“市场导向、资源共建、人员互聘、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平台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服务平台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功能。

    19.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内培外引高水平科研人才和领军人物,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工作,打造2-3个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制定高层次、高水平领军人才引进方案,运用柔性引进机制,采用“共享”“双聘”“候鸟”等方式,引进6名左右高端人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序开展科研创新团队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逐步形成团队合力,力争产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20.加强科研项目创新与成果转化。鼓励校企合作开展高水平的应用研究,与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优势互补,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开发,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20项、横向科研课题10项。面向卫生健康、养老、家政行业产业发展生产实践一线,以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为主,注重在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生产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找项目、选课题,重点开展职业教育教研教改研究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科研学术活动。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的登记、管理、查询、统计、使用、对外宣传与对接转化服务工作提供便利,力争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到款额达到1000万元。

    21.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创建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实境生产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大力开展新技术技能培训职工培训转岗转业培训涉外培训。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人群大力开展家政、养老、护工、育婴等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达20000人次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开发与学院专业相关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工作。加强对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社群健康助理员等新职业培训,推动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助力打造乡村振兴菏泽样板,积极申报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七)实施学校治理水平提升计划

    22.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党委系统、行政系统、学术系统、民主管理系统、决策咨询系统相辅相成的“五位一体”全系统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以学院章程为统领,基本制度(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教代会制度、学代会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理事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具体制度(规范性、操作性规章或流程)支撑的“一章双制”全领域制度体系。深化制度“废改立释”工程,突出卡脖子制度的创新,强化制度生成过程管控,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学习。进一步理清基层党组织、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直属单位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

    23.深化院系二级管理改革。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以责权利为核心,明晰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赋予系部更多招生与就业、教学与学生、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办学管理自主权,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系部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强化系部目标绩效管理,坚持绩效导向,突出重点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奖评优、绩效工资发放挂钩。完善系部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等协调运行机制,建立系部发展质量评估机制,充分激发系部在人才培养、日常管理和质量建设等方面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提升治理效能,完善职能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和服务流程,强化责任担当,强化沟通协调,强化师生满意度评价,着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系部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实验区、专业建设成效水平大幅跃升的示范区、内部治理体制机制变革优化的先行区,全面引领和带动学校综合改革。

    24.深化人事管理改革。落实“五项办学自主权”,深化专业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破除“五唯”倾向,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分类分层、科学评估、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职称制度。坚持素质、能力与实绩并重,健全完善管理岗位晋升体系,实行职员职级制度,畅通行政管理人员上升通道。探索实行“聘期能长能短、岗位能上能下、职称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管理办法,突出业绩导向,体现人才智力价值,强化目标管理与目标考核,实现评聘分开、优绩优酬。完善向教学一线、管理一线、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业绩突出、创新贡献突出、教学能力突出、管理能力强以及任劳任怨、爱岗敬业的各类人才激励力度。实施“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一事一议制”等多元化薪酬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管理者、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

    25.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配套改革、整体推进”原则,加强教务管理系统建设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学分制管理相适应的教学、学管、收费等系列规章制度。全面实施学业预警制定辅修第二专业管理暂行办法,启动辅修第二专业工作。建立学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创新进取

    26.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要求,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评价、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全面考核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内容,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系统性。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建立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

    专栏5:综合改革

    支持和鼓励二级教学单位在党的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引进、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内部治理、产教融合、国际化办学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把试点教学单位建成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实验区、专业(群)建设成效水平大幅度跃升的示范区、内部治理体制机制变革优化的先行区,全面引领和带动学校综合改革

    27.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目标管理和部门绩效考核为抓手,完善以学院章程为总纲,上级行政部门、学院基本制度和部门管理制度组成的三级制度体系,压实目标链和标准链建设、质量改进螺旋建立与运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主体责任,实现建设目标任务管理与过程有效监控,逐步建立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系统的“五纵五横”网络化联动结构,智能化技术支撑为平台,“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基本运行单元的理念先进、体系完备、运行高效、持续改进、示范引领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八)实施信息化水平提升计划

    28.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校园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部门职责。根据学校“一校两区”规划布局,全力推进数字校园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建设基于一校两区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纯光网+WLAN+5G+物联网),实现不同校区同一网络的格局,形成从终端、边缘到云计算中心的一体化智能网络环境。提高出口带宽,充分发挥网络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大力推进学院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治理工作,完善数据治理效能诊断评价机制,通过“门户+网上办事大厅”联通多业务系统身份认证,开展各系统数据的挖掘分析为党委决策提供“数字”依据。利用区块链、CA等技术加强网络系统和数据安全。

    29.深化“信息技术+”教育。持续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索,优化混合式教学效果。建设面向教务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监督等教学全过程的系统化应用。优化数字学习支持环境,系统有序推进教室、实训室、图书馆等学习环境设备和设施环境的升级改造。推进省、院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升优质资源使用覆盖面和利用率。组建高水平团队,开发适应不同师生需求的优质课件和学习辅助材料。积极开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I、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建成护理、助产、康复技术、口腔医学等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30.提升校园数字治理能力。持续细化优化网上办事大厅各项业务流程,提升服务的便捷度、精准度和满意度。建设集监管网络化、监测实时化、效能定量化于一体的智能化监管平台。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集信息公开、民主参与、建言献策、思想沟通、活动分享等于一体的数字文化校园平台。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不断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逐步实现学院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切实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治理水平。

    (九)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

    31.引进国际优质职教资源。坚持“引进、吸收、转化”并举,面向更多国(境)外办学机构构建合作办学伙伴,打造形成对外合作办学的“桥头堡”。加强与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境)外职业院校合作,引进先进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等,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借助“双元制”等国际经验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将国际职业资格标准、教学标准、行业标准、先进企业标准和教学资源引入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技能人才。

    32.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重点地区,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人员互访、师资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校际交流活动。注重加强与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在护理、家政、康复等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3个。依托鲁台职业教育交流大会、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等平台作用,深化与台港澳高校交流合作,在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共享、合作研究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校际交流与合作。

    33.扩大师生国际化视野。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统筹各类教师出国留学访学项目,制定外出学习政策,每年有计划选派5-10名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留学访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更新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加大高水平外专外教引进力度,招聘具有海外工作、留学经历和较高技能水平的专业教师、技能大师来校任教,及时跟踪国际科技前沿,不断开阔师生国际化视野。

    (十)实施学校建设提升计划

    34.学校更名计划。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学校更名为“菏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或“菏泽医养健康职业学院”,通过更改校名体现办学内涵,塑造办学品牌,彰显办学特色和优势,增加办学吸引力。

    35.“一校两区”建设。成立工作专班,紧密对接菏泽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确保2022年菏泽校区交付使用。高标准规划设计校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功能分区,实现菏泽校区重点发展高职教育和职业培训、单县校区重点发展中职教育的“一校两区”办学格局。

    36.文化校园建设。以医养健康为特色,加强学院精神的研究和挖掘,明确办学理念,形成学院精神。突出菏泽、单县两校区所在地历史文化特征,打造“一校两区”文化格局,多形式多平台呈现学院精神风貌。凝练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规范校训、校徽、校歌、校旗等文化符号。支持各系设计体现本系特色的标识。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升级改造广场、运动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加强人文景观建设,推进部门文化、公共文化、教室文化、广场长廊文化、宿舍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艺团体建设,重点打造大学生合唱团、国旗护卫队等文艺团体品牌。规划建设校史馆和家政文化馆,提升大学文化品质和学校办学特色。加强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建设。

    37.平安校园建设。严格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排查机制、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健全完善校园安全应急预案。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建设集视频监控、消防报警、人脸识别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安校园平台,提升校园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师生餐饮管理,坚强师生监管队伍,严格食材采购、仓储、生产、销售全链条管控,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卫生。深入推进校园综合治理,强化校园安全意识教育,坚决防范和遏制校园安全事故,一体打造安定和谐稳定的办学环境。

    六、实施措施

    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组织协调、质量控制和资金管理等方面持续强化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领导与运行体系

    充分发挥院党委在“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为实现预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及时研究和解决“十四五”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督促重点工作推进落实。依托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团队研究改革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为学校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二)完善考核与绩效评价机制

    按照目标分解、任务驱动、标准控制、过程管理的思路,对十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反馈,强化绩效评价。将“十四五”规划任务纳入学校年度目标任务系统中,每项工作责任到人,明确标准。实行全程监控与反馈,完善月度反馈+年度反馈+中期检查+终期验收制度,通过一页纸报表、预算执行报表、年度诊改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经验分享交流会等形式,强化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将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的质与量与部门绩效挂钩。健全规划实施的问责机制,党政办公室、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检查和考核,并把考核检查结果作为学校调整办学资源配置和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三)强化资源整合与资金支持

    建立多元化筹措办学经费的良性运行机制,以卓越的服务贡献争取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主动融入菏泽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争取菏泽市政府在共建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家政研究院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实行项目带动,以项目定预算。加强学校财经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凡是未立项的项目或计划,原则上不给予预算支持。在资金分配方面更多体现“扶优、扶强、扶特”,激发争创一流、办出特色动力和活力。健全与绩效考核相衔接的奖惩机制,资源配置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山东省学校安全问题"随手拍"
版权所有@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