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外语外贸职院开展“探寻开放的江西”活动——画好大思政实践课“工笔画”
“兼具颜值和温度的宜居乡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企业”“规范革新的跨境电商综试区”……这些都是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师生们在大思政社会实践课中的亲眼所见。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张康威激动地说:“江西大刀阔斧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赋予了我们外贸学子乘风破浪的信心!”
越开放越发展,越开放越自信。以“探寻开放的江西”为主线,该校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成就,组建了“为民社区”“向新企业”“新质园区”小组,探寻江西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生动实践,感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铺展内陆江西改革开放的时代画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为切实用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见效,在该校暑期大思政实践课确定主题之前,实践小组走进街头巷尾,倾听江西群众的声音。“通过采访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江西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是民之所望,所以最终确定以‘探寻开放的江西’为实践主题。”参与实践的全国优秀教师黄心纯说,“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了思政教育的魅力,并把所闻所见、所思所悟带回校园课堂。”
实践活动启动后,实践小组前往中国(九江)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经开区产业园、武宁县东山村、新余市江西中材新材料有限公司,探寻江西开放的脚步。为使园区企业、村民群众和师生们能够深刻感知江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决心,实践活动安排了思政课现场教学环节,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主讲人,从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出发,在实践现场开展沉浸式思政课教学。
“将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深化实践成员们对我省内外联动、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认识,不仅能点燃成员们的实践热情和创新意识,更能让学校师生在服务对外开放的改革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该校党委书记晏斌介绍说。
实践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足迹,走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重温总书记“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殷切嘱托。对此,该校创业学院指导教师李超深有感触:“此次活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中的生动实践,同学们在实践中可以更加深刻了解省情社情民情,激励他们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实践活动之一是调研“向新企业”,聚焦新质生产力。“向新企业”实践小组在企业学习了绿色环保建材的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其中,发泡陶瓷是一种以工业固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新型绿色墙体材料,可用于建筑装饰、园林景观等领域,可谓“小材料”的“大创新”研究。实践小组走进生产车间,近距离参观了发泡陶瓷的研发过程。“与平常的实践活动不同,这次和我的专业知识结合很紧密。”该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刘锴说,“我深刻感受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意义,能够更加透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实践活动之二是探访“新质园区”,把握外贸新动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是江西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双循环”的主动作为,更是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在中国(九江)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经开区产业园,“新质园区”实践小组深入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学习日常运营和仓储物流流程。“我看到了众多外贸行业的蓬勃发展,也认识到了技术创新对外贸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该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郑福丽表示,“通过与企业代表探讨跨境电商实际运营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坚定了我今后要用所学专业知识助力江西外贸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和她一样,实践小组成员真切体会到身处内陆的江西,正积极依托四通八达的地域优势为外贸发展汇聚强大创新动能。
实践活动之三是走访“为民社区”,探索治理新格局。“为民社区”实践小组走进武宁县东山村,调研了解乡村振兴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东山村党支部书记谭翊泉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山村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兴建数字经济产业园、食品生态产业园,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青年助力计划”吸引青年来村投资,并依托新文明实践阵地铸牢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实现了由贫困村向全国文明村镇的转变。“我们带领学生深入乡村田间调研走访,公德银行、村史馆、创客之家……随处可见开放共享的乡村资源。”曾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霞深有感触地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活动,感觉非常有意义。”
主动牵手企业、园区及乡村,积极推动“赣品出海驻园区工作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落地……“探寻开放的江西”大思政实践课虽告一段落,但该校服务改革开放的脚步永不停歇,将依托“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响应江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培养高素质外向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江西制造业产品出海、品牌全球化的发展愿景,为江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工笔画”增辉添彩。
(通讯员 黄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