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职教信息 >> 正文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发布日期:2024-12-11 19:01:56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近年来,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突出抓好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盯产业变革前沿,紧扣企业新的需求;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构建科教融汇机制,助力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紧盯产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把好党建引领方向盘。学院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党建聚合力”工程,构建起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新格局。突出头雁领航作用。持续推进党支部平台建设,增强效能。学院先后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湖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及样板支部等。凝聚群雁齐飞力量。学院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促进党建与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融合。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电子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中获得1金1银的好成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湘信”担当。

    激活人才动力源。学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强校,打出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的组合拳,用一流教师队伍育大国工匠。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学院聚焦长沙产业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在人才引育方面下功夫,出台了《“产业导师”引进实施办法(试行)》,并将产业需求融入课程设计,提升“引育留培”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确保“产业人才来得了、来了有事干”。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才思路,分两批引进聘任制产业导师,涵盖湖南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长沙市首批紧缺急需人才聚集工程一类人才等来自企业、科创平台的领军人物。“青蓝”与“双百”并行,“双师型”队伍不断壮大。学院实行“青蓝计划”,强化优质人才“传帮带”的内生动力,在“青蓝”师资团队基础上,用三年时间重点选聘优秀人才进入“双百”计划。同时,学院充分利用湖南信息产业职教集团、湖南省电子学会、湖南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推广学会、长沙市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搭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在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方面锻造一支优秀的产教融合“双师型”队伍。人才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教师素养普遍提升。人才的引进培养带动各类资源要素快速集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一步强化,教育、产业、行业、企业等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互补,教师素养普遍提升,优秀教师捷报频传,获评国家教育部门名师培养对象1名,省级芙蓉名师2名、教学名师1名,省级专业教学团队5个,省级楚怡建设项目8个,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2个。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紧跟产业”的服务发展能力

    围绕产业办专业。学院坚持专业群紧盯产业链,专业设置紧跟产业,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做强、做优、做新、做特一批专业。近3年,学院立足自身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将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类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比例提升到74.3%。为适应先进制造业需求,学院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停招,新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电子商务专业在数智技术与商科交叉融合转型。“融于产业、服务产业”,学院现35个专业(方向)全部对接长沙“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数控技术、电子商务专业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软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国家教育部门骨干专业,高度契合湖南打造“三个高地”的需求。学院新开设的汽车智能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对接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发展,培养的首批学生已服务于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负责智能网联汽车的整车及部件的测试与研发辅助。

    围绕产业育人才。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院坚持人才为产业所用,坚持学科体系紧扣产业生态、学生技能紧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持续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学院与树根互联等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5个,与蓝思科技、中联重科、大华科技、奇安信等公司开展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订单班”等项目50余个。实现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助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发展同频共振,为长沙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围绕产业促就业。学院坚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多措并举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学院学生获得2024年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等,学院先后获评湖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单位、长沙市毕业生留长工作先进单位,服务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效提升。

    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持续构建“紧扣产业”的科教融汇机制

    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学院鼓励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基本建设,实现科研与育人两大职能双向对接,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相继出台《横向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与分配改革实施办法》等多项制度,鼓励教师加强应用型项目研究,在社会服务能力上苦练内功,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

    搭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学院坚持政校企协同集聚创新活力,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广大教职员工成果转化的精准对接打好平台基础。近年来,学院锚定长沙智能制造业发展需求,依托湖南省楚怡示范职教集团,在长沙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宁乡经开区等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跨界融合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打造全国新一代智能信息系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共建全国信创行业、工业数智化行业等1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强化科技成果创新应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方向,学院充分释放科研潜能,服务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学院全方位打通产业创新堵点,通过开放技术服务、开放研究课题、开放科技人员交流等方式,推进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项目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开发优质虚拟现实项目“国宝海域”“雷锋纪念馆”,建构虚拟仿真场景,让长沙文旅出彩。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贺代贵)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学为中心 点燃课堂教学改革引擎


    发布时间:2024-12-09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9日07版

    自2014年起,10年间,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吸收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历经“中德合作引进项目—探索机制本土化—示范推广见实效”3个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创新,目前已从1个专业试点辐射推广至6个专业。学校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课堂这片教育的主战场上,以执着和韧劲扎实推进“五破解—五重构”课堂形态,使学生沉浸于课堂、行动在课堂,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知识与技能的摇篮。

    破解教学内容失“准”,重构递进式课程体系

    针对学校以往传统学科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传授,且未能与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精确对接的问题,学校开发了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不同项目载体下的递进式“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学校与产业链头部企业协同组建“典型岗位群”,对典型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形成“素能要素群”。校企联合精选企业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根据项目复杂程度设计“集成项目群”,并以此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模块课程群”。遵循学生从初学者到专家的技能成长规律,并结合岗位任务要求,建设层层递进的“课程任务群”,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能力提升规律。

    破解教学方法失“效”,重构综合性职业能力

    学校以往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为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训练、创新思维、沟通协作等能力,学校根据“学习领域”具体教学内容,探索与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了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翻转课堂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库,让学生在课堂中除了习得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提升了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低层级到高层级的非专业能力,塑造出学生职业素能阶梯模型。

    破解教学组织失“序”,重构行动导向学习过程

    鉴于学校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环节衔接不畅、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问题,学校将教学组织与学生学习体验有机融合,始终保持行动导向学习过程。以项目载体为驱动,序化教学内容,按照“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环节,创设技能形成的“完整环境”,让学习发生在沉浸式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尤其是注重“以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坚持自评与互评、定性与定量、学校与企业、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反思性实践中成长。

    破解师资结构失“衡”,重构结构化教师团队

    为了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调、不同学科之间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等问题,学校转变了教师独立教学的传统形式。依据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技能结构等跨部门组建以班级为单位的师资团队,集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公共课程教师等不同领域的教师于一体,经过系统培训,通过集体备课、定期研讨、沟通协商等,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共同体,增强学生课堂归属感。

    破解教学场景失“真”,重构情境化课堂环境

    为达成教学场景实现教育性目标且与未来真实职场需求紧密联系,学校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环境中各场所功能单一、分离建设的物理空间设计问题,融教学区域、实践场所和教师工作室为一体,师生共同设计与布置;另一方面打破院校物理空间界限,将课堂延伸至实训基地、企业现场等真实工作环境,通过阶段性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促进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及境界从低阶走向高阶。

    10年来,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巴符州职业教育专家、教师团队保持密切联系,以国际化视野探索高职教育关键要素改革。学校始终秉持“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产为导向”的思想指引,培养了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学校以获批的国家“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为载体,旨在通过构建新能源汽车全场景人才培养生态打造“五金”建设:依托新能源产业,“撤、补、建、强”专业链,打造“金专业”;锚定企业建课程,将“理想汽车、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内培典型案例转化为理实一体或项目化课程,打造“金课程”;开发与新能源产业无缝衔接的教材,打造“金教材”;全面实施“双岗互聘”和“揭榜挂帅”制,推进院校骨干教师与高科技企业技术英才的双向奔赴,打造“金教师”;校企共建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等一批产教融合实训中心、专业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等,打造“金基地”。未来,学校将继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杨劲松)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山东省学校安全问题"随手拍"
版权所有@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